为什么家长特别钟情于公务员?
我母亲八十多岁时肺功能的问题越来越严重,我终于说服她,带她到医院看。
到了医院,一番检查下来,很多指标都不合格。
看的医生说,老人家最好要住院治疗,挂点水再观察观察,不然会有危险隐患的。
我把情况说给母亲听,她听了没有像往常一样拒绝住院,而是很顺从地同意住院治疗。
医生说,我只是建议住院,但安排住院得找主任安排,这几天病人还比较多,你们赶快到主任那边去登记吧。
看着母亲那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,我恨不得立即就让母亲住下来挂水。
拐弯抹角找到主任室的时候,主任正在接电话。
等了好大一会儿,他才搁了电话问我有什么事?
我说了来意。
主任说,这两天病人太多,十天以后吧。
我说,我母亲的病情太重了,很多指标都不合格,呼吸都很困难了,还请主任帮帮忙,能不能优先安排一下,今天就住下来不走了。
主任说,今天?怎么可能?我总不能把其他病人赶走让你母亲住吧?
这样吧,你回去准备准备,让一个星期过来找我。
看那样子,多说无益。我只好一边谢谢,一边退了出来。
到了医院门外,我点了一根烟,边抽边想能不能找一个人帮我母亲尽快住进去。
我原来虽然在机关工作,但与医院的人打交道很少。
想了半天,还是没想到一个合适的人。
就在这时一个从卫生局退下来的老局长打电话问我有没有空打牌。
我就说了我在医院帮母亲看病,正遇到难题呢,想住院,人太多,住不了。
老局长说,你不要着急,他们院长我还熟,只是好长时间不联系了,你把你母亲的名字告诉我,我来试试看。
过了十分钟,老局长电话来了,说已经和医院的院长说好了,让我明天早上过来直接找某某主任就行了。
第二天早上,我又找到那主任,那主任好像倒不认识我了,一点没提前面的事,只问了我母亲的名字就做了安排。
我母亲住了半个月的院,情况大有好转,出院的时候,走路也比以前轻快多了……。
我打电话给那位老局长表示感谢,老局长说,都是朋友,谢什么谢?上次你帮我亲家装天然气的事,我还没谢你呢。
我说,那算什么事,我倒记不得了。
……
老局长说的那事,也是一件小事。
老局长的女儿嫁给了一个普通职工家庭,结婚以后,老小一起住还是有矛盾,老局长和亲家商议又共同出钱帮小的们买了一套住房,准备让小的搬过去单独住。
到了接燃气的时候,亲家去了几次燃气公司,都说暂时没空,让等。
亲家没办法只得找老局长,老局长也不认识燃气公司的人,忽然想起我们局和燃气公司有联系应该能说上话就打了个电话给我。
我帮他联系了一下,第二天上午就解决了。
就那点小事,想不到老局长还记得。
……
说这两件事的意思,是想说生活中有时想办成一件事还真是太难了。
很多时候,为了把事情办成,不得不去求人。
为什么有些家长特别钟情于公务员?
他们的“钟情”大都是生活实践拷打以后的体会。
而很多年轻人因为生活阅历简单,没遇到过也没处理过生活中的难题,经历的事情太少,反而不能理解他们的“钟情”。
他们的“钟情”本质上是建立在人情文化的基础之上。
我们的文化传统沿袭至今仍然是人情文化为主。
所谓人情文化,就是很多事都得靠人情去办。
老百姓的人情文化大都是在亲戚朋友的圈子里,而公务员的人情文化范围就要大很多。
虽然现在对公务员的权力有了很大限制,反腐败的高压态势也让绝大多数公务员不想贪、不敢贪、不能贪了,但传统文化的影响还在,可以形成广泛人脉的客观基础难以消除,靠人情获利的机率以及方式方法还是会大大超越普通老百姓。
这也是很多家长仍然钟情于公务员的根本原因。
稍微具体看,公务员到底有哪些方面值得家长们钟情呢?
一是有稳定的收入。 大都数家长并不都是想孩子大学毕业了能发大财,而是希望他们有一份稳定的工作,稳定的收入,能平平安安过日子就好。
而公务员的待遇正好符合家长们的心理需求。
二是有较高的地位。 虽然大多数公务员也都是做一份工作拿一份工资,没有什么权力可言,但在普通老百姓的眼里,他们就是“官”。
开始是小官,将来可能就是大官。
“学而优则仕”、“官本位”在社会上还是大有市场的。
三是有较强的办事能力。 老百姓办事最怕的就是“没熟人”。
没有熟人,就紧张,就递不上话,就说不清楚……。
家里有人在当公务员,很多事情就好办多了。
因为公务员虽然有相对固定的职位,但上下左右他们都要打交道。经常联系必然会结识很多熟人,如果自己想办点什么事,就方便多了。
当然,家长们钟情,不等于就是绝对的正确。
职业的选择关系到很多要素,还必须综合考虑才行。
赞(1)
|